今年只剩20天 “經濟第一大省”在忙啥?
原標題:今年只剩20天 “經濟第一大省”在忙啥?
12月10日,珠江口,中國最繁忙的海域。“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海底隧道的最終接頭段在廣州南沙順利完工,當天從這里沿著珠江口南下,浮運往珠海桂山島,進行舾裝等進一步施工。2023年年中,它將為這座舉世矚目的海底巨龍的順利合龍提上點睛之筆。
“極其復雜”“極端困難”這是業內人士對深中通道最終接頭段設計與建造之難的共同評價。2022年還有20天,這一世界級難題成功破解,似乎是“改革先行地”廣東在彰顯和宣告“越是困難越向前”的勇氣和決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冬菜促銷“飛渡計劃”、海外包機“搶單”……年關將至,廣東卻動作頻頻,字面上的緊迫感撲面而來。這個步伐悄然加快的中國經濟第一大省,正在釋放哪些訊息?
“搶閘”在年關 時間換空間
“不只是深中通道,已經全線盾構貫通的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要抓住年底前時間沖刺推進,確保完成隧洞內襯超過50公里;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要推動工作井施工,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廣州增芯科技項目也要加快開工形成有效投資……”廣東省發改委主任艾學峰向記者一一歷數在接下來20天時間里南粵大地即將發生的大事。部分工程進度甚至精確到“米”。如此“較真”的背后,是廣東最近提出的“把規劃抓在手上,把項目落在地上”號召的真實寫照。
廣東人常愛把“提前”二字形象地表述為“搶閘”,寓意突破阻礙、搶得先機。善于爭先的廣東人或許更懂得“以時間換空間”的深遠意義。
而這一次率先“搶閘”的,除了與天地競速的大工程,還有幫助企業搶抓歲末年初海外市場的商務部門:隨著防疫政策進一步優化,省市商務部門組團包機密集海外參展,成為眼下廣東外貿商們最熱衷的話題。接下來二十天,廣東各級政府還將組織相關企業前往印尼、沙特、新加坡等參加各類型展會,讓不少“久違”海外市場的中國企業,能夠到一線,聆聽海外市場的真實聲音。
“這次‘搶閘’出海意義重大,真切地感受到,只有客戶看得到產品細節,有切身體驗感,這樣‘走出去’才能做得更好。”客商張玉才感嘆道。
施策于隴上 用心在歲前
人勤春早。現在雖是初冬時節,但在祖國大陸最南端的湛江徐聞和安鎮卻隨著氣溫的回升而逐漸熱鬧起來。
“菠蘿的海”是人們對這片生產優質菠蘿的紅土地親切的稱呼。如今,這片“海洋”正在孕育新一批優質水果。果農們也正為即將到來的菠蘿新產季作準備。
菠蘿尚未成熟,農業農村廳“12221”市場體系工作組已抵“菠蘿的海”,如何實現早春開門紅,如何跑好廣東農產品營銷“第一棒“,跟果農們一起商量新一年蘿市場營銷策略。省級農業部門專家扎進菠蘿的海與果農促膝而談,這也已經不是首次,結合群眾智慧,專家農戶群策群力,最終再把好想法“施策于隴上”,已經成為廣東進一步推動農業發展的新打法。
枝葉關情,越是民生就越緊迫。
“就業是民生之本,必須穩住就業基本盤,在千方百計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同時,我們還得從現在出發,主動去勞動輸出大省對接,把工作做在前頭。”2022年尚未過去,廣東省人社廳主持工作的副廳長楊紅山卻已經在考慮,抓緊派出工作組到勞務輸出地先行對接,商定春節后復工返崗事宜。
要利用歲末年初這短短的時間,在人流返鄉高峰拓展來年勞動力需求并不容易。除了親自上門送政策,廣東還推廣“隔屏對話”“無接觸面試”等靈活多樣的新服務模式。加強與輸出地對接聯系,摸查返鄉農民工節后就業需求,有針對性收集和推送就業崗位信息。
“我們基層服務機構細致到把返鄉返崗的天氣、交通情況,都發到務工人員手里。”廣東省人社廳就業局局長夏義兵告訴記者,施策在前,再用心用情把細節做好,是廣東一直以來讓大批外來就業人員穩在崗位、穩在企業、穩在廣東的“關鍵一招”。
機器聲里有廣東最厚實的“家底”
中山市南頭鎮,成功參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航天護航椅設計、制造任務而“火起來”的坐感科技創始人陳敏來不及沉浸在喜悅中,就又把自己“關進”工作間:在2022年最后20天時間里,他要搶抓復工復產的利好態勢,完成1萬把高端產品供應市場。
搶抓歲末訂單或許是不少像陳敏一樣的企業家共同的“小目標”。而讓機器聲迅速而又協調地響起,則是廣東在優化疫情防控政策之后,正在抓緊實施的“大規劃”。
對54個投資額在50億元以上、總投資額近萬億元的省級負責跟蹤服務項目逐個實行“掛圖作戰”,用好省重大項目并聯審批機制,支撐一批大項目快開建、早投產……這20天,廣東省還要密集完成對重點制造業項目服務和部署,為來年工作開展吃下“定心丸”。目前,廣東全省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33.6%,對GDP增長貢獻率近五成,“制造業當家”在廣東并非虛言。
而像陳敏一樣看似傳統的產業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樣能夠借勢起飛,變得“科技感滿滿”。
“沒有夕陽的企業,只有夕陽的車間,抓緊年末需求端的新趨勢,對中小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正當其時”。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涂高坤透露,明年還要推動8500家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同時推動5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像陳敏這樣的超過10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云”。讓更多企業生產效率不斷提升,讓大小企業共同協奏,奏出“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美妙聲音。
眼下,新一輪組團包機即將滿載啟程出發;白蕉海鱸、湛江金鯧魚等廣東年味正在通過“飛渡計劃”發往全國各地;嶺南大地機器聲響起的聲音越發雄勁有力……
嶺南春來早,奮發正當時。
(總臺記者 郭翔宇 周羽 劉帆 張蓓 王志達 戴威 林銘浩 趙菁)
相關閱讀
- (2023-01-06)焦點速訊:我國國產體外膜肺氧合治療(ECMO)產品獲批上市
- (2023-01-06)世界新動態:加快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印發
- (2023-01-06)環球微動態丨年貨節助力市場活力持續釋放
- (2023-01-06)全球快看點丨新疆阿克蘇地區著力打造能源資源產業基地
- (2023-01-06)全球熱頭條丨市場監管總局指導免稅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 (2023-01-06)世界今亮點!上海技能人才工資增幅為近三年最高
熱點推薦
- (2023-01-06)焦點速訊:我國國產體外膜肺氧合治療(ECMO)產品獲批上市
- (2023-01-06)XM外匯:美國原油庫存增加,WTI油價自周線低位反彈,攀升至73.50美元附近
- (2023-01-06)世界熱議:嘉盛集團:美元全盤走強,紐元/美元下跌處在兩日低位0.6210附近
- (2023-01-06)環球精選!歐元區最新數據預測:歐元區12月調和CPI年率-未季調初值(%)預期值 9.7,或利好歐元
- (2023-01-06)今日外匯市場主要貨幣阻力支撐位預測(2023/1/6)
- (2023-01-06)環球即時:今日重點關注的財經數據和事件及主要數據解讀(2023年1月6日)
最近更新
- (2023-01-06)焦點速訊:我國國產體外膜肺氧合治療(ECMO)產品獲批上市
- (2023-01-06)XM外匯:美國原油庫存增加,WTI油價自周線低位反彈,攀升至73.50美元附近
- (2023-01-06)世界熱議:嘉盛集團:美元全盤走強,紐元/美元下跌處在兩日低位0.6210附近
- (2023-01-06)環球精選!歐元區最新數據預測:歐元區12月調和CPI年率-未季調初值(%)預期值 9.7,或利好歐元
- (2023-01-06)今日外匯市場主要貨幣阻力支撐位預測(2023/1/6)
- (2023-01-06)環球即時:今日重點關注的財經數據和事件及主要數據解讀(2023年1月6日)
- (2023-01-06)世界新動態:加快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印發
- (2023-01-06)環球微動態丨年貨節助力市場活力持續釋放
- (2023-01-06)全球快看點丨新疆阿克蘇地區著力打造能源資源產業基地
- (2023-01-06)全球熱頭條丨市場監管總局指導免稅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 (2023-01-06)開曼群島元怎樣換算英鎊?開曼群島元對美元匯率是多少?
- (2023-01-06)黎巴嫩磅對人民幣匯率怎樣?1000黎巴嫩磅是多少英鎊?
- (2023-01-06)老撾基普對人民幣匯率如何?1萬老撾基普等于多少美元?
- (2023-01-06)100泰銖等于多少人民幣?泰銖怎樣兌換馬來西亞元?
- (2023-01-06)臺幣與澳門元匯率怎樣兌換?2000臺幣等于多少人民幣?
- (2023-01-06)世界今亮點!上海技能人才工資增幅為近三年最高
- (2023-01-06)焦點速看:外匯主要貨幣對技術分析:美元、歐元、英鎊、日元、澳元(2023/1/5)
- (2023-01-06)今日最新!1月5日外匯市場行情走勢分析:由于市場懷疑美聯儲的承諾,歐元兌美元突破步履蹣跚
- (2023-01-06)世界熱資訊!1月5日外匯市場行情走勢分析:美元兌日元處于關鍵匯合區,美國數據即將公布
- (2023-01-06)當前資訊!今日晚間白銀行情分析(2023年1月5日)
- (2023-01-06)1月6日重點數據和大事件前瞻
- (2023-01-06)全球熱消息:江西九江開出2023年度首列中歐班列
- (2023-01-06)今日熱搜:“暖風”吹向市場,小商販等待客流量回升
- (2023-01-06)世界微頭條丨及時幫扶因新冠感染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
- (2023-01-06)全球最資訊丨云南制造業根基工程大力培育“制造工匠”
- (2023-01-06)環球快消息!“圍爐煮茶”緣何圈粉年輕人?
- (2023-01-06)世界看熱訊:“穩經濟、促發展”進行時③丨保供穩產促發展,企業生產忙起來
- (2023-01-06)頭條:國內首個全息數字電網在江蘇建成
- (2023-01-06)天天報道:近5年綠色低碳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6.5%
- (2023-01-06)焦點快播:中關村創新引領能力持續增強